全国人大 陕西人大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人大机构 工作动态 监督工作 机关工作 代表工作 选举任免 网上信访 县区人大 人大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交流 >> 正文
传承优秀周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 2019-11-12 新闻来源:

 --岐山县传承优秀周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和启示

岐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傅乃璋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辖9镇101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5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近年来,岐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传承优秀周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实施“于家为国、克己奉公、一言九鼎、崇仁尚爱、公平正义、遵法守纪、立德修身、和邦合民”八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点定位,深入挖掘研究周文化时代内涵,传承周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合作意识、民本思想等优秀内容,丰富周文化时代价值,推进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汇为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吸引台盟中央、江苏淮安、江西赣州等地92批4500余人次来岐学习参观,岐山县传承践行工作经验在2019年4月份中宣部举办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培训班上进行交流推广,受到了各方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深度挖掘,阐发周礼优秀文化时代内涵。一是正本清源。从2015年起,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周公研究会等单位,连续举办四届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大学、社科机构等专家学者共400多人,编辑出版论文四本共390多万字。持续加强对周文化的研究探讨工作,成立中国周文化研究院,理清周文化的基本脉络、发展流向、演变特质。编辑出版了《周文化丛书》、《典说周文化》等书籍,形成了《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研究》等研究文章1000余篇。二是弘扬精髓。邀请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宫长为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学者岳崇为全县干部作《传承优秀周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树立文化自信》专题讲座,开设《话说周文化》专栏,使内涵丰富的周文化接地气、易接受,推动周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三是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周文化研究基地作用,深入挖掘祭祖、过寿、娶亲、满月等节庆中的传统习俗和饮食、待客的传统礼节,结合现代文明的礼敬、科学、节俭等要求,制定出新时代礼仪节庆规范。目前,已有海内外周氏宗亲、吴氏宗亲、邵氏宗亲来岐祭祖,岐山“厚养礼葬”的殡葬改革经验已在全省推广。借助周原景区、秦忆浓、天缘公司等企业平台,举办岐山臊子面、岐山转鼓、农家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实用价值”,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二)宣传引领,促进核心价值观入心见行。一是广泛宣传。设计推广岐山logo标识,编创大型秦腔历史剧《凤鸣岐山》、《甘棠清风》,创作电影、电视连续剧《凤鸣岐山之周公》、《寻根周原》文学剧本,举办“我们的节日·公祭周公”、周礼文化主题晚会等文化活动,设置车体、墙体广告,建设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和传承践行文化广场,在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布设文化墙、宣传栏,下发宣传手册、倡议书,县、镇、村三级共同发力,岐山政务网、县广播电视台、县文明网、“岐山弘扬”官方微信等协同宣传,形成了传承周礼文化、弘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瞭望》周刊以《“凤鸣之地”彰显文化自信》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中央和省市各级媒体先后刊发报道100余篇。二是以文化人。深入挖掘西岐大地上优秀历史人物,利用动漫、雕塑、图册、书籍等形式,广泛宣传后稷教稼、古公迁岐、太伯奔吴、文王访贤、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等31个历史典故,用古代先贤的事迹,传承革故鼎新、脚踏实地、勤政爱民等思想,让人们见贤思齐,勇担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三是榜样育人。充分发挥近年来岐山人在各行各业中传承周文化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用模范援藏干部张宇、新型农民工楷模巨晓林、港珠澳大桥总工苏权科、固体火箭专家侯晓、舍己救人英雄侯天祥、道德模范董彩霞等身边的先进典型,用先进人物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勤政爱民、精忠爱国的典型事迹,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用看得见、学得了的典型人物事迹,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诚信操守。
    (三)点面结合,持续深入推进传承践行工作。一是抓点示范。从周文化“德、诚、礼、和、廉、孝”等核心内容入手,打造“一村一特色、一点一主题”的示范点16个,突出历史记忆主题,如:堰河村:洁净家园,礼仪新村;八角庙:礼法治村,规矩方圆;晁村村:和合晁阳,勤劳传家等。突出村情靓点主题,如:召亭村:甘棠遗爱,勤廉齐家;桥山村:御史故里,文明新村;蒲村村:家风代代传,明德树新人等。突出群众关切主题,如:小强村: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焦六村:遵守村规民约,倡导德孝礼和等。突出行业特色主题,如:社保大厅:德礼传大爱,真情暖万家;天缘公司:做诚信天缘人,酿地道岐山醋等,做到了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点点有特色。二是以点促面。在做好点上工作的同时,注重面上发动,传承周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机关单位、综合执法单位和服务窗口开展“承诺、守诺、践诺”岗位竞赛活动,采取微信传送、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优质服务,实现了利民零距离,服务零差错,工作零投诉。传承周文化蕴含的民本思想,在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采取群众议、乡贤评、村“两委”定的形式,让群众广泛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倡导节俭朴素、向善向礼的村风民风。传承周文化蕴含的合和意识,在居民小区开展“邻里互助认亲”活动,制作“邻里互助卡”,构建了文明知礼、和睦互助的文明小区。三是打造精品。把饕餮纹、凤鸟纹等周文化元素融入到礼乐广场、周文化步行街,凤鸣湖、周公湖等基础建设之中,形成独特的“岐山符号”。立足本土特色,建成了以召亭村“甘棠遗爱”为代表的廉政勤政教育基地,以八角庙村为代表的“礼法合治”教育基地,以蒲村邢氏祠堂、郑家桥杨公祠堂为代表的祠堂文化基地,以“淳风故里”北吴邵村为代表的科普教育基地,让群众在休闲游览中接受周礼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丰富载体,推动传承践行工作落细落实。一是从身边抓起。开展好媳妇婆婆、好家庭、好少年、好干部、岐山好人、诚信之星“六评”活动,挖掘和传播发生在干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全县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731名,十星级文明户4237户,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举办“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讲好岐山故事”大赛等活动,将119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先进个人事迹,编辑出版《醉美岐山人》,向全县发行推进;将发生在本地、本单位、本家庭的典型事例编成故事进行宣讲宣传。去年以来,全县共有100多个基层单位创作节目、文本320余个,编排节目230余个,3000多名干部群众演员参与,数万名群众观看,增强了传承践行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在群众身边。二是从家庭抓起。注重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的传承与践行,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焦六村制订“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诚为本、以礼为典”的村规民约,村乡贤理事会与1200多户家庭签订遵守“村规民约”合同书,规范了村民的言行和村里的社会秩序,昔日的“上访村”跃升为“文明村”。蒲村村总结凝练出了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传家风”工作法,推动好家风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三是从娃娃抓起。开展《诗经》诵读、《美丽岐山》读本进课堂、岐山特色戏曲(秦腔、曲子、传承践行“三字歌”快板)进校园等活动。县城关幼儿园以“礼润童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评选礼仪之星,制作“八礼”手册,实施每月一礼教育,收到了礼仪文化浸润童心的效果。县城关小学开展“仪式育德、书香养德、真情润德、课堂蕴德、家风传德、践行弘德”六大主题活动,评选美德少年,教育引导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在高职中举办西岐青年成人礼仪典活动,传承周礼,明德立志,努力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四是从小事抓起。小强村倡导全体村民每年为父母做一次体检、陪父母看一场电影或戏曲、给父母添置一套新衣等孝老敬老“十件小事”,并在“感恩孝行卡”中予以记录,督促执行,使讲孝道、行孝举在一点一滴中得到践行。晁村村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较多的实际,成立“爱心联盟组”,12户农户为一联盟组,组与组相互帮衬、相互照料,受到广泛好评。八角庙村用“八礼八法八教育”普及推广村民经常接触的八个法规,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定期开展“民断是非”活动,让尚礼守法蔚然成风。堰河村立足礼仪新村定位,开展评选“礼仪示范户”、“礼仪新星”等活动,制作印发《礼仪知识手册》,宣传礼仪知识,弘扬传统礼仪,彰显文明新风。这些“落细落小”举措深得民心,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充满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正能量。一些群众深有感慨地说:“现在是家庭和睦村风好,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
    二、工作实效
    传承践行工作的开展,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表达,使周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全县形成了顾大局、讲礼仪、有纪律、守规矩的良好氛围。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活动承载、阵地打造、贯穿融入等多方面入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了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一件件雕塑、一场场活动,走进了农村、机关、社区、企业等全县角角落落,引导干部群众自觉传播、主动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更加生活化,为建设经济强、环境优、作风好的新岐山凝聚了强大的思想共识。
    二是文化自信持续增强。立足“周礼之乡”文化底蕴,加大对镇村、单位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全方位展现周文化的人文根脉、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自信。特别是干部群众对周文化和本村、本单位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深刻,对家乡和单位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传承践行活动的开展,使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干部群众的“人情债”明显减轻,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崇尚节俭、乐善好施已成为社会新风。全县群体事件、矛盾纠纷、上访事件逐年下降,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慈善、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人数越来越多,捐款捐物数量逐年增加,团结、友善、互助、和睦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
    四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传承优秀周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与脱贫攻坚扶志扶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等各项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激发出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合作意识、民本思想,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几点启示
    回顾传承践行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激活周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花结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典型身边化,才能贴近生活、示范引领。用身边的先进典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对好人的肯定、对善行的鼓舞,既平凡真实、生动鲜活,又能打动人心、感化大众。实践证明,只有树立宣传接地气的先进典型,才能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叠加效应,引领全社会形成文明风尚。
   (二)坚持载体情景化,才能化虚为实、落细落小。固化与可感知的载体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可观、可听、可感、可学的载体,使传统文化获得群众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可。实践证明,只有积极搭建群众日常体验的平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才能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实践难题,带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价值追求。
   (三)坚持内容多元化,才能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周文化是以“德、诚、礼、和、廉、孝”为社会行为准则的完整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的结晶,两者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只有分类指导,实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宣传教育,才能彰显区域特色、提升工作效果,实现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工作制度化,才能久久为功、助推发展。传承优秀周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总结工作开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群众的行为方式,用优秀周文化的软实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今后的工作中,岐山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在巩固成果、完善制度、打造示范、总结推广上狠下功夫,赋予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岐山探索、贡献岐山力量。
 
 
 
 
 
上一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下一篇: 脱贫路上一人都不能少——凤翔县人大视察全县脱贫攻坚具体政策落实情况纪实

赵永怀带队调研我市规范性文...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实干担当谱新...
宝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
刘其智在参加陈仓区代表团审...
王勇参加陈仓区代表团审议时...
宝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苏少敏带队调研我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
全市羊乳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召开
深学细悟笃行 提升工作质效
陕ICP备2021009238号-1